2016年05月27日 05:38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中国经济似乎处在旧动能衰退和新动力涌现的“拉锯战”中。
部分先行指标正在临界点上徘徊:5月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仅比荣枯线50高0.1个百分点,与上月持平;同期,财新中国制造业PMI降至49.2,其中新订单指数三个月来首次跌破50。
前4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尽管高于2015年全年,但不及今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比一季度微降0.2个百分点,不过好于去年同期。国企利润和营业收入“双降”态势仍在延续,但降幅均比上月收窄。
用中国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的话说,中国经济的“上行动力”和“下行压力”目前处在僵持状态。
僵持,源自新动能的羽翼还不丰满。
尽管近期高新技术产业增速已接近10%,但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仍然偏低。创业创新已成大势所趋,但不少“虚拟财富”还未转化为现实财富。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部长徐洪才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称,当前中国经济仍处于新旧动能转换中,创新的驱动效应、人才红利释放、产业结构调整都有一个过程。
僵持,也与经济“痼疾”尚未治愈直接相关。
去产能方面,煤炭和钢铁两大行业去产能的“路线图”早已公布,官方也安排了1000亿元(人民币,下同)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化解过剩产能。但受4月螺纹钢期货价格暴涨影响,钢厂生产热情大发,当月钢铁日均产出高达231.4万吨,刷新了2014年6月创下的峰值纪录。这给化解过剩产能带来了阻力。
降成本也仍然“在路上”。眼下,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已如期向全国推开,5000多亿元减税“红包”将逐步到位。但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仍未完全解决,企业成本仍相对较高。不少企业迫于资金压力,创新“心有余而力不足”,制约了新经济的成长。
“现阶段是(经济)转型难度最大、预期最不稳定的时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说。
在刘世锦看来,眼下的重中之重是扎实推动国企、财税、金融等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为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的经济增长打牢基础。
中国官方对此也心里有数。最近两周内高层密集部署国企改革,提出3年内处置345家“僵尸国企”,要求中央企业今明两年力争降本增效1000亿元以上